科大党发〔2021〕77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进程,结合学校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大学治理体系是在大学制度框架下形成的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动态平衡、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运行系统,大学治理能力是依法依规管理学校各方面事务,正确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学校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根本制度,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基本制度,以及决策议事规则和党建、教学、科研、人事、学生、招生、财务、后勤、群团、合作办学等方面重要制度。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学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学校正处于爬坡迈槛、乘势而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创新引领、对标一流、特色发展、重点突破”工作方针,大力实施“353”战略,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到2025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治理能力充分彰显,学校整体实力稳居省属高校领先行列、接近国内一流大学水平。到2035年,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必须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坚持和完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人心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治理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
(一)建立健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制度。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两个维护”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深入推进政治建设制度化和“两个维护”具体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立健全党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完善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传达学习、部署推进、检查督办等闭环落实机制。推动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领导改革发展的制度。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领导学校基层党组织,领导学校群团组织、学术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领导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等制度。精简和优化党政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完善职能体系,构建协同联动、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三)建立健全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与水平的制度。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健全章程实施监督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党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书记、校长定期沟通,党委书记、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之间及时会商制度。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和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校(院)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学校重要议事机构学生代表席位制度。健全统一战线工作制度,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四)坚持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干部教育管理、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监督问责等机制,制定二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处级领导干部政治建设考核办法。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制度,健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
三、坚持和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更加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学校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主要任务台账。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一体化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办落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完善发展保障体系。
(二)健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制度。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培养新要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专业建设制度。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协同育人。深化学分制改革,健全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配套机制,实施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专业认证制度和规范。实施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大力推进“本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深化招生指标分配改革,强化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课程、实践、平台、竞赛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国(境)内外、校内外学分互认制度,加强学生国际交流与校际联合培养。
(三)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改革教师评价,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革学生评价,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严格学业过程管理,不断健全并严格实施学生违纪处理、课程考核管理、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学位授予等制度。建立各类创新平台向人才培养开放的长效机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健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完善“教学礼拜”主题活动相关制度,巩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四、坚持和完善学科科研创新体系,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更加聚焦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更加聚焦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建立健全以产生一流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学科科研创新体系,持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贡献力。
(一)创新学科科研发展体系。优化学院设置和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学科品质,形成综合优势。实施学科建设层次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巩固资源环境、教师教育传统特色,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经济发展新兴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科研组织形式,突破学科和院系边界,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平台和团队,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积极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质量学科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健全学科科研平台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和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学院学科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学院学科建设自主权。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进学术规范监督机制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严肃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二)完善学科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为核心要素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学科评估与发展状态监控体系,建立基于学科评价结果的资源配置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及一流学科建设激励支持机制,增强建设的有效性。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类型、成果形式,构建科学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推进实施将科研工作量与教学科研单位(个人)总绩效挂钩的制度。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基于学术创新的学术人才评价、成果认定制度,基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学术成果转化制度。积极探索交叉学科成果认定和奖励等制度,不断健全有利于学科交叉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坚持和完善现代化组织人事制度体系,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和活力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干部是学校事业的中坚力量。必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完善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发挥干部“关键少数”作用,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一)健全选贤任能机制。建立健全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着眼学校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发现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优化成长路径,建立上下联动、长期关注的干部常态化培养锻炼机制,完善适时使用、动态管理机制,健全促进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措施。用好各年龄段干部,优化干部队伍梯次结构。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
(二)创新人才发展体系。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抓住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契机,完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健全青年人才培育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制定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类专业技术系列和管理服务系列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机制。
(三)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科学制定校内编制机构管理办法,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考核,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岗位职责为核心、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聘用管理考核体系。统筹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人员管理,畅通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发展通道,引导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晋升、转岗和退出机制,实现教职工个人与学校同步发展。着力推进教师教学评价、科研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改革,建立健全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评价制度体系。推进用人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绩效奖励分配政策,加大人才培养业绩权重,建立与岗位类型、业绩贡献直接挂钩的薪酬机制,激发各类人员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六、坚持和完善大学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必须更加聚焦大学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述好科大故事,传播好科大声音,树立好科大形象,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师生工作体系。完善校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政治学习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院史展陈建设和院史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和主题党团日等活动。完善先进典型的发现培育、挖掘树造、宣传推广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倡导师生牢记校训、传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增强师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完善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与使用机制,彰显办学传统、大学精神、时代特色。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发展,推动“一院一精品、一院一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建设,加强文化建设项目品牌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文化、学院文化的交叉融合,促进学术文化繁荣发展。
(三)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促进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机制,提高整体传播能力,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学校。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引导、精准调控。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七、坚持和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维护学校平安稳定
基层治理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基石。必须更加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权限和责权利清单制度,切实强化学院职责和权限,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形成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责权利划分合理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校院学术治理体系,健全学院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二级教代会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健全教学科研单位目标管理和考核考评体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完善基本制度,提升基本能力,落实基本保障。深入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明确职责任务,健全运行机制,发挥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完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重大决策全面落实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程序要求,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救济机制,完善教师、学生申诉的规则与程序。建立健全合同管理、采购管理等制度,积极推进学校无形资产保护、校园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资产经营与处置、后勤管理与服务、基建工程、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方面涉法事务管理。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三)构建校园安全维稳长效机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大安防”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体系,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研判预警、防范化解机制。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健全校园综治维稳工作体系,增强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以及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全面提升应急治理能力。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和改进饮食安全监管制度。构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长效机制。
(四)完善支撑服务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集资源机制,调动各方筹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开源节流,建立健全目标导向的资源投入机制、责任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成本导向的资源使用机制。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健全审计制度,防范经济风险。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项目体系和运行监控与预警机制。以“一网通办”和“统一数据”为重点,构建全校统一的网上师生服务平台和协同办公体系,形成协同高效的跨业务、跨部门、跨区域服务新模式。稳步引入优质社会服务,健全服务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校地校企融合发展精准化对接、常态化运行、一体化发展、项目化推进机制。建立理事会,完善教育基金会,建立健全校友即时、定期、集中走访制度。
八、坚持和完善监督执纪制度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监督体系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宣传教育体系、精准防控体系、严肃执纪体系、巡察督导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一)构建“不敢腐”的严肃执纪体系。通过警示教育大会、通报典型案例、督促案发单位开好民主生活会、到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通过强化以案促改,召开专题会议,共享共用审计、巡视巡察成果,推动剖析整改常态化。通过及时办理各类信访举报,依规依法处置问题线索,坚决惩治“微腐败”,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推动执纪问责常态化。
(二)构建“不能腐”的精准防控体系。聚焦关键少数,制定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探索建立起“一谈话”“一述评”“一促改”“一档案”制度。聚焦关键领域,督促后勤、基建、招生、采购、科研、人事等相关部门堵塞监管漏洞、完善内控机制。聚焦关键时节,紧盯节日腐败,开展明查暗访,督促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自觉接受监督。
(三)构建“不想腐”的宣传教育体系。办好“清廉大讲坛”,促进廉政理论与治理实践共同发展。办好《清廉科大》,推动学校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办好“清廉科大学社”,推动廉洁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进头脑。办好“清廉科大官微”,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四)构建“高效能”的巡察督导体系。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两个维护”落实情况、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落实情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情况以及学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等的监督检查。制定巡察工作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对二级单位开展巡察工作,对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堵塞制度漏洞,形成长效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工作督查等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
九、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一)提高政治站位。各二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责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好落实、取得实效。
(二)严格制度执行。广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以上率下、引领示范,带动全校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治理全过程,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
(三)加强宣传教育。结合广大师生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各类学习宣传、主题教育活动,讲述科大故事,传播科大声音,不断增强学校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及时把学校各项工作中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机制。
(四)强化责任担当。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353”战略要求贯穿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